杨建辉副教授作“农业管理研究生培养异化与理性选择”专题学术讲座

作者:2024级研究生 潘雨婷发布时间:2025-09-29浏览次数:10

为解决农业管理专业硕士培养中普遍存在的“泛学术化”倾向,引导学生进行清晰的学业与职业规划,9月28日,商学院在4203会议室举办了《农业管理研究生培养异化与理性选择》专题学术讲座。本次讲座聚焦“专业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扎根理论”,特邀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农业管理学位点负责人杨建辉副教授担任主讲人。

讲座伊始,杨建辉副教授直指当前农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核心矛盾:即国家与市场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与培养过程中“专题研究”类论文占绝对主导的“异化”现实之间的错位。他指出,这种初衷与结果的背离,导致了学生应用能力不足、实践培养流于形式等一系列周边问题,深刻揭示了进行“理性选择”的紧迫性。

“现状透视”部分,杨老师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及全国农业教指委的最新文件,系统剖析了“异化”的具体表现。他通过对学位成果类别价值、基本素质、基础知识、实践训练及基本能力五个维度的逐一解读,生动展示了专硕培养如何在无形中偏离了应用型的轨道,滑向学术学位的评价体系,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深度共鸣与思考。

面对挑战,杨老师在“理性选择”部分给出了破局的关键路径。他强调,核心在于解决学生的“主体性迷失”问题,并从三方面提出建议:一是理性出发,审慎评估,鼓励学生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并善用导师资源;二是主动规划,跨界学习,构建面向复杂现实问题的“T型”知识结构;三是拥抱矛盾,寻找平衡,在学术训练与实践应用中提升逻辑思维与抗压能力,不放弃任何成长的机会。

整场讲座内容鞭辟入里,既有理论高度,又极具现实指导意义。在现场互动环节,同学们就如何平衡论文的学术性与实践性、如何在现有框架下争取更多实践资源等问题踊跃提问,杨老师均给予了细致解答。

本场讲座不仅为农管专硕的研究生指明了应对“异化”、实现“自洽”的清晰路径,也为学院进一步优化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导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学院将继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确保专业学位教育回归本心,为乡村振兴事业培养更多“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专家简介】

杨建辉,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农林大学天目杰出青年学者。现任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农业管理学位点负责人,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乡村环境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农业绿色发展与区域经济、农业资源配置。近年来,主持国家级与省部级项目5项,第一作者发表于Environmental Pollution、《经济地理》、《农业技术经济》、《自然资源学报》、《南京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等期刊论文20余篇,2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



【一审:杨泽铭;二审:刘芳芳;三审:江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