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我校2025级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研究生将《旅游规划与战略》的课堂从教室搬进了缙云仙都、河阳古民居景区,开展为期一天的实践教学。校外研究生实践导师、缙云县仙都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鹏超,丽水市金牌导游楼静全程陪同介绍交流,为同学们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指导。
第一站:仙都景区——自然与人文融合的规划智慧
仙都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丽水市首个国家5A级景区、中国黄帝文化名山。因唐玄宗李隆基惊叹“真乃仙人荟萃之都也”并乘兴御书“仙都”两字而得名。景区由鼎湖峰、小赤壁、仙都观、倪翁洞、朱潭山等五大景点组成。鼎湖峰是仙都景区的核心和标识性景观,流纹岩火山地貌具有移步换景的特点。与陕西黄帝陵形成“北陵南祠”的皇帝祠宇,在严格遵循历史形制进行保护修缮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文化展示、非遗传承等现代功能,成为文化遗产活化的典型案例。

同学们从规划者视角出发,细致观察旅游资源和旅游活动项目类型,游览步道设计与游客通行效率之间的适配关系,分析观景平台选址与景观呈现的最佳视角。大家重点关注黄帝文化与自然景观融合的形式、活动项目类型以及呈现体验方式,以及生态保护和安全设施等,并展开小组讨论。在游客中心和游步道沿线,同学们详细记录了导览标识、休憩亭、文创展区等服务设施的配置细节。有同学表示:“这些兼顾自然保护与人文体验的设计,是‘天人合一’规划理念的生动体现。”景区内智慧导览系统、非遗体验区与生态观光路线的科学划分,展现出文化传承与便民服务在现代景区规划中的深度融合。“人文景观不仅需要守护历史肌理,更需要在创新表达中延续生命力。” 学生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第二站:缙云烧饼总部——非遗产业发展与在地文化传播
缙云烧饼是缙云县传统小吃,烧饼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缙云烧饼博物馆,同学们了解了缙云烧饼如何从街边小吃谍变为百亿级富民产业的发展历程。从传统制作工艺展示到地域饮食文化溯源,博物馆通过实景体验、非遗工坊和文创衍生,构建起缙云烧饼的文化图景。同学们特别关注美食IP的场景化打造,分析味觉体验与文化叙事如何深度融合。在烧饼主题场馆,同学们就传统美食的商业化传播边界展开探讨,思考如何在坚守风味本真的同时扩大在地文化影响力。

第三站:河阳古民居——传统村落的价值重塑
河阳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非遗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旅游村)和国家4A级景区。这片始建于宋代的传统村落,在完整留存明清街巷格局、古建筑群风貌的同时,通过业态植入与体验升级激活文旅价值,成为传统村落活化的典型案例。村内修缮后的古院落串联起民俗展示、老手艺工坊等特色节点,沿线设有导览标识与休憩小站,成为游客沉浸式感受古村文化的延伸空间。部分古宅改造的精品民宿与文创小店虽低调运营,但其在“保护—利用—增值”的良性循环中已彰显成效。传统村落的活化,既要守住历史根脉,更要挖掘文旅价值。

教学相长:在真实场景中构建专业认知
此次现场实践教学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现场”的双轨教学,推动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在实地调研中提升专业素养,为培养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探索出有效路径。

学生感悟
仙都景区溪清峰奇,朱潭山倒影如画,尽显浙南自然风光之美;河阳古民居“一街五巷”间,马头墙与砖雕暗藏文脉。烧饼博物馆内,从制饼工艺展示到现烤美味品尝,非遗烟火气十足。此次实践直观感受缙云“自然+人文+非遗”的旅游融合模式,通过徐总、楼导和周导的讲解介绍,此次实践清晰展现了缙云文旅融合的特色,收获颇丰。
——2025级MTA 刘鹏
缙云的美景与文化,令人沉醉其间、流连忘返!仙都景区群峰挺秀,碧溪环抱,恍若天开图画;朱潭山间,水映山光,俨然一幅行走的丹青长卷;河阳古民居中,“一街五巷”肌理规整,马头墙错落有致,砖雕石刻间,藏着代代相传的儒风雅韵。烧饼博物馆内,非遗制饼技艺鲜活传承,静观手工匠心、细品现烤醇香,烟火气息里满是民俗温度。金牌导游的生动讲解、实践导师的深度解析,让我们本次实践课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2025级MTA 丁雪莲
鼎湖峰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皇帝祠宇庄严肃穆的氛围让人对中华文化根源的敬意油然而生,仿佛触摸到了文明的脉搏;缙云烧饼博物馆让人体会到当地饮食文化的独特韵味;河阳古民居的青瓦白墙保存完好,漫步其间,老建筑的精巧布局与雕花细节,尽显古人的智慧与生活美学。
通过这次实地调研,我深刻认识到旅游规划所具有的系统性与复杂性。生态保护、文化展示、遗产活化、产业融合等环节环环相扣,彼此关联。学会从资源条件、环境承载、运营管理等维度综合评价一个旅游目的地,这种系统思维的训练,对我们的专业成长至关重要。
——2025级MTA 余伟健
(一审:邱云美 二审:刘芳芳 三审:张敏)
